第2章 双壁岩抗匪惹祸 黄桥铺杀妻落草

 张云卿
    第2章 双壁岩抗匪惹祸 黄桥铺杀妻落草(1/2)

    张云卿点了点头,望着结发妻尹氏,他脸上终于露出少见的笑容,温和地说:“贤妻,你真善良,善良得我不忍心伤害你,连累你!但今天我已别无选择,惟有投身绿林一途。今后,如果你每天眼睁睁看着我杀人放火,你的日子肯定比下地狱还要难受。所以,活着受罪还不如死去痛快,而且像你这么好心的人去了阴间,阎王也会特别关照的。”说着,他举起了明晃晃的马刀,张云卿把妻子血淋淋的人头扔过去。

    火把下,朱云汉赞道:“现在正是子夜,你没有失约,果然是一条好汉!”

    话说明朝永乐二年(1404)某夜,湘西会同县一位受尽土司盘剥的易姓瑶民忽做一梦,梦见雪峰山腹地有一片无人经管的土地,那里土肥水美,与世隔绝,漫山遍野生长着玉米、小麦……瑶民一觉醒来,向家人述说,说得家人对那个世外桃源十分神往。次日,全家经过一番打点,带上干粮、种子、农具,爬山过岭,入雪峰山腹地寻找梦中的乐园。

    说来也巧,这家人经过数日跋涉,在武冈、绥宁、黔阳三县的交界之地,果然寻到了一片与梦中相似的伊甸园。

    这里四面环山,形似铁锅,锅内面积纵横二百余里,二条河水分别穿流南北,西注沅水。于是,一家十几口就在溪边搭棚定居,以茅草盖棚抵御风雨。瑶语“茅草”即“”(音罗),故将此地取名为溪。

    溪四周耸立若干山峰,每一山峰均在海拔一千四百米之上,高峻险要,难以登陟,故千百年来被山外遗忘。

    易姓瑶民从此安下家来,刀耕火种,很快开拓出大片肥沃的土地,因气候宜人,风调雨顺,收获十分可观,成了真正的世外桃源。

    然而,山再高,阻挡不了人迹的蔓延。不久,山外许多受官府欺压的瑶汉农民也发现了这块宝地,纷纷举家迁来。特别是湘黔交通驿站设立以后,溪已成为雪峰山腹地的繁华驿站,时局也开始与这里息息相关,人口增至一万五千余人。

    1851年,太平天国起义,湘西地区有数千人响应。湘军头目曾国藩想通过“平乱”以达到其效忠朝廷之目的,令其弟曾国荃在黔阳、溆浦两县募兵四个营编入湘军,镇压了湘西起义军,继又转战金陵(南京)。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,湘西士兵退伍还乡。这些人由于过惯了抢劫掠夺生活,又得不到曾国藩的妥善安排,便先后啸聚山林,立寨称雄,打家劫舍,沦为土匪。

    溪与黔阳、绥宁接壤,是武冈鞭长莫及之地,自然成了土匪的首攻目标。

    从那以后,溪匪患不断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既然土匪要抢,溪人自然会反抗,要反抗就少不了流血,在一次次的血腥屠杀中,溪由鸦片战争前的一万五千多人,至民国初期,锐减到不足五千人。纵然如此,湘西土匪仍不放弃对溪的蹂躏。

    1921年,武冈大旱,资水枯竭,数十万亩良田眼见颗粒无收,四乡人心惶惶,但溪凭着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玉米、大麦、高粱、黄豆,硕果累累,丰收在望。

    盘踞在洞口境内的巨匪朱云汉对溪虎视眈眈,隔三差五派人进山要粮要肥猪。

    溪宝瑶有易姓兄弟二人,哥哥易豪,弟弟易放,父母早亡,兄弟俩相依为命靠耕种自己的土地过日子。如今土匪屡屡摊派,且欲壑难填,眼见这日子无法过了,弟弟易放提议说:“哥呀,土地耕不下去了,是不是该另找出路?朱老爷手下有百十条人枪,在洞口境内连官府都让他三分,我们何不投到他的旗下,过几天痛快日子?”

    哥哥易豪早有此意,经弟弟一说,当即表示赞同。于是两人将农具高挂,耕牛卖了,一起去投靠朱云汉。

    朱云汉系土匪世家,他的祖父曾是曾国藩的传令兵,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为湘军立下过汗马功劳。曾国藩攻下南京后,将湘籍子弟兵遣散还乡,朱云汉的祖父也回到了洞口。由于对朝廷的极端不满,加之当了几年兵不愿再耕种土地,遂邀了一帮战友,啸聚山林,打家劫舍。传到朱云汉手中,已有百十条人枪,形成一股势力。

    易豪、易放兄弟二人来到朱云汉的老巢洞口花园,在门外向卫兵言明来意。卫兵通报了,稍顷,来了两名腰插驳壳枪的亲信将两人带至深院大宅。接待他们的是朱云汉的军师杨相晚。

    杨相晚是洞口茶铺人,父亲杨守迪是本分农民,生有二子一女,长子杨相晚,次子杨相斌。

    杨守迪由于家境贫穷,长女杨春姣十二岁便做了童养媳。杨春姣过嫁后即随丈夫到绥宁红岩谋生。经杨春姣劝说,杨守迪也携带全家老小迁到红岩。

    红岩镇上有两间百年老店,这里是土匪经常聚集之地,刀光血影,死了不少人。当地人说,这两间老店常闹鬼,住下不吉利,所以一直空着。杨守迪一家便住在这里,并开起了伙铺。

    当时,到伙铺来住宿的,多是来往于双壁岩古驿道的客商。在双壁岩古驿道拦路抢劫的土匪很多,这些土匪,也常来杨守迪伙铺饮酒、赌博、奸宿强抢来的妇女,摊分强抢来的钱财。在这些人的影响下,杨相晚知道了江湖上的许多事情,加之他自小听惯了《水浒传》,对打家劫舍的行当情有独钟。土匪中,有不少是朱云汉的手下,经介绍,他也加入了朱云汉的匪帮。

    杨相晚天资聪颖,足智多谋,很受朱云汉赏识,不久就提升为军师。他的弟弟杨相斌在他的带动下也落了草。

    1921年农历六月某日,溪易豪、易放兄弟两人前来入伙。杨相晚见两人生得粗实,且面目无奸相,遂决定收留。

    按湘西土匪入伙规矩,面试通过,下一关便是“过堂”。所谓“过堂”,就是测试投奔者的胆量,干杀人越货行当的,最忌讳胆小鬼入伙。

    杨相晚端来两碗水,让易氏兄弟各顶一碗在头上,站在大厅南头的那一端,他一声口令,大门口闪出一位彪形大汉。大汉瞅了瞅兄弟俩,站在距离约五丈远的地方,“嗖”的一声从腰上抽出卡上枪弹的驳壳,抬起手来做射击状……

    易豪兄弟听说过入伙要过这一关,如果吓得尿湿裤裆或瘫倒在地,就要被淘汰下来。若过了这一关,就可以正式入伙拜香了。他们还知道,拜香时老大才会出现在正厅。入伙人自己栽香,香有十九根,十八根是给十八罗汉烧的,中间一根代表匪帮老大。十九根香分五堆插,前三后四左五右六,当中再插一根。栽香完毕,入伙人跪下向正厅坐着的老大起誓,直到老大发话:“都是一家人,起来吧!”仪式才算完毕。最后一关是与直接领导自己的土匪小头目见面。

    易豪、易放估计站在对面的大汉可能是他们以后的头目,但此刻面对黑洞洞的枪口,虽然知道对方不会有意杀人,可如果万一失手……

    想到这一步,兄弟都不约而同地颤抖起来。但又怕闹笑话,只好咬着牙齿硬顶。

    大汉轻蔑地哼了哼鼻子,“砰!砰!”两声枪响,把两个碗打得粉碎,水自头顶淋下,将易氏兄弟上半截身子淋湿。

    “硬顶,”大汉收起枪对杨相晚说,“还得‘过溜’(考验)才能入伙。”

    杨相晚点点头,指着大汉对易氏兄弟说:“这位叫杨相斌,以后归他管了。希望你们能顺利过溜。”

    易豪、易放相视一眼,然后随着杨相斌走出厅来,来到一间耳房。杨相斌坐下劈头就问:“你们看过《水浒传》么?”

    易豪回答说:“我们不认字,听说书人讲过。”

    杨相斌满意地点点头:“很好。你们知道林冲初入梁山时,王伦要他交‘投名状’的故事吧?”

    易豪、易放一惊。因为王伦说的“投名状”,是要林冲提一颗人头上梁山,否则不予收留。莫非杨相斌也要他们杀人?

    杨相斌紧接着说:“我们不会像王伦那样有意刁难你们。干我们这行,干的是刀口舔血的营生,你们的胆子太小,必需提高胆量。从明天起,二位去双壁岩向路人收取买路财,半月内如果不出差错,即可正式入伙拜香。当然,你们若觉得为难,我们也不强求,现在即可送客!”

    易豪、易放纳头便拜,齐声说:“我们愿意‘过溜’!”

    次日一早,杨相斌让易豪兄弟各缴五十大洋押金,领取两把马刀,用布裹了,一身短打扮,风尘仆仆步行至洞口塘附近的双壁岩行劫,开始他们的土匪生涯。

    双壁岩是雪峰山的门户,亦是湘西腹地的枢纽中心,北通淑浦、麻阳、凤凰、四川,西至洪江、会同、贵州,地势险要,过往商贾颇多,山高林密,历来都是绿林活动的理想场所。

    易氏兄弟曾去洞口出售山货,常路经此地,亦多次遭遇土匪。那些人剪径前多藏身石林、荆蓬,遇有人通过,大喝一声将路人唬住,实施抢劫。得成后,虚张声势,向山上撤退——在天桥南侧半山腰上,有一山洞,洞内四通八达,可自由逃逸。

    因初入绿林,必须小心行事,易豪、易放甫抵双壁岩,即装扮成路人,在周围仔细察看,熟悉地形,又入山洞,来回钻了几遍,选好路线,沿途做上记号,以便紧急时快速脱逃。

    一切妥当之,已是下午时分。兄弟俩躲在石壁后,议好由易放出击,易豪爬上高处望风。

    守候了半个时辰,一队布帮二十余人自西迤逦而来,由于人多,不好下手。待傍晚时分,四名盐客经过,易放向哥哥递了暗号,大喝一声,持刀拦路。四名盐客见状,吓得弃了担子,连滚带爬逃命,其中一位不小心坠入崖下,惨叫一声,成了双壁岩冤魂。

    易豪兄弟首战告捷得了四担白盐,又等了一个时辰,见再无人通过,才将盐藏匿至洞内,吃了干粮,寻了个干燥之处过了一夜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