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互相庇护

    虽然到周建国这一代已经没有近亲了,但因为家族在这住了近一两百年,所以仍然有很多远亲。

    这些亲戚的关系已经很疏远,多数出了五服,但在当时,血缘的联系依然是最重要的纽带。

    历史上尽管宣扬要助人之理而非亲人之私,但实际上历代以来大多还是倾向于助人以私情而不是公正,有些朝代甚至规定亲友间应当互相庇护。

    路上,周建国一边和乡亲们打招呼,一边散掉了半条烟才来到村委会。

    “周家的孩子,你是打算把户口迁到京城啊?”村委会的书记显得有点意外,“建国,如果户口留在村里,你还可以每年都领粮食,一旦成了城市户口,这个权利就没了。”

    书记和周建国算是亲戚,不过已经出了五服,但出于对晚辈的关心,他还是劝了周建国几句。

    周建国笑道:“书记您说的是,我明白您的好意,但是这种事,就算了吧。

    国家需要发展,我能尽一分力是一分吧。”

    他们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,周建国既可以叫书记为叔叔,也可以反过来叫周建国为曾祖,索性干脆直呼书记为好,两边都能接受。

    书记愣了一下,随后笑着说:“建国真是个有觉悟的人,我格局太小了。”周建国说话含蓄,但意思很明确,他是不会利用国家的便利。

    “书记说笑呢,您这是对我的考验。”周建国也不愿表现出太高的姿态,给对方合适的台阶下是一种很好的相处之道。

    更为重要的是,周建国很清楚,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,获取城市户口将变得非常困难。

    到1958年,这个过程将稳定下来,到那时获取城市户口几乎需要中专以上学历或明确的职位,其难度远远超过了现在。

    例如,四合院里的贾家之所以处境困难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有贾东旭一个城市户口能够领取粮食供应。

    然而,这并不能成为贾家值得同情的理由。

    贾张氏和秦淮茹未能将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的根本原因在于,直到1953年下半年以前,农村居民还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公粮供应,这种安排实际上是占了国家的一些便宜。

    但随着1953年下半年城乡户口政策的调整,工分和公粮供应正式挂钩,之后再要改变户口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。

    既然了解这一点,周建国自然不会让自己犯类似的错误。

    这与粮食保障无关,只是他不喜欢麻烦。

    开具证明信、盖章这些手续很快就办好了。

    周建国留下了一斤奶糖、两瓶酒和两包大前门香烟,并不是行贿,只是亲人之间的互赠罢了,至少他是这样认为的。

    拿到了户口迁移证明后,周建国并没有立刻离开,而是回到了他在老家住了十几年的房子。

    虽然只离开了十几天,家里已经有些灰尘,显得缺少人气。

    “建国,你回来了,听说你要留在北京了,是真的吗?”其中一个邻居是个性开朗的猎人,有什么就说什么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